本刊記者 徐明皎
“天天玩手機不寫作業(yè)”“網課不好好上,偷偷打游戲”,疫情期間,青少年網絡沉迷成為很多家長頭疼的話題。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青少年網絡沉迷現(xiàn)象一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近年來,行政、立法、司法從各自職責出發(fā)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網絡沉迷。不過,有專業(yè)人士指出,防止青少年網絡沉迷,家庭是關鍵因素。
正確認識網絡沉迷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青少年網絡沉迷的話題備受關注。
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去年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lián)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網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網時長在2小時以上的為11.5%,節(jié)假日平均上網時長在5小時以上的為12.2%。報告還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規(guī)模已達1.83 億,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利用網課進行在線教學推動未成年人互聯(lián)網普及率進一步提升。
“怎么來定義網絡沉迷?” 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培訓中心副主任程立耕認為,正確定義網絡沉迷,不能僅用使用時長來判斷。在他看來,網絡是一種工具,是便于學習溝通交流的平臺或者方式,“疫情之后,其實我們很多是通過網上跟云上的溝通交流,還推動了我們的溝通效率。”程立耕表示,只有當網絡已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我們才能把它定義為網絡沉迷。
《研究報告》也顯示,互聯(lián)網在未成年人學習、休閑娛樂、社交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未成年網民中,57.3%認為疫情期間互聯(lián)網對自己的生活產生的積極影響更多。
學習、工作、娛樂,隨著手機功能增加的,還有家長的疑慮:面對復雜網絡,孩子能控制自己嗎?
“這就涉及到了監(jiān)護人的職責,還有網絡平臺、游戲公司的社會責任。“程立耕表示。
平臺承擔社會責任
2019年12月,國家網信辦公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規(guī)定》,鼓勵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開發(fā)適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模式。2020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首次在法律中規(guī)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內容。其中第七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該條款被認為對有關網絡平臺建立“青少年模式”提出了強制性要求。
據(jù)了解,目前,青少年模式已經覆蓋各家短視頻平臺、長視頻平臺、音頻平臺及部分社交平臺,從密碼、時間、內容、功能、消費等各個維度對青少年進行保護。
2020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強調涉及公共利益的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檢察機關有權提起公益訴訟。與此相對應,2021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規(guī)則》規(guī)定了針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民事公益訴訟程序。
2021年8月6日,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發(fā)布的一則公告引起關注。公告稱,騰訊公司的微信產品中的“青少年模式”不符合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涉及公共利益,請擬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機關和社會組織在公告發(fā)出30 日內將有關情況反饋到該檢察院。隨后騰訊微信團隊作出回應。此后,微信多次升級了青少年模式。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檢察廳廳長那艷芳在介紹下一步工作時表示,檢察機關將通過行使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法律監(jiān)督職能,針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受到不良信息侵蝕甚至遭受侵害等問題,以典型個案作為突破口,推動專項治理。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岳屾山律師表示,在法律層面,平臺必須對青少年防沉迷作出設計。“更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要負起責任。”幫助未成年人克服網絡誘惑,讓防沉迷的制度和設計落實到位。
父母要承擔第一責任
親子關系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相關研究顯示,家庭溝通的質量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心理發(fā)展密切關聯(lián),父母不當?shù)酿B(yǎng)育方式可能會帶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諸多問題并影響網絡沉迷狀況。據(jù)了解,父母婚姻關系、父母養(yǎng)育方式、家庭溝通環(huán)境等都可能與青少年的網絡沉迷和問題行為相關。
疫情期間,一位爺爺主動向廣州市大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求助,反映其孫子小宇(化名)在疫情期間玩手機導致網癮嚴重,并且不上網課,與家人關系緊張等問題。
據(jù)了解,小宇是一名16歲的初三學生,假期休息期間每天抱著手機玩游戲。疫情開始后玩游戲的時間逐漸增長,并發(fā)展到不愿意上網課,跟家人產生沖突。家人采取多種措施都無效。
社工了解情況后發(fā)現(xiàn),小宇的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年幼時,其父母工作忙碌無暇顧及他,小宇從小便由爺爺奶奶看護。后來父母瞞著他離異,對小宇打擊很大。小宇與親生母親關系緊張,父親只關注他學習,給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上初中后,課程難度比較大,對手機游戲感興趣的小宇便沉迷于游戲來逃避學習。
社工介入后,幫助小宇打開心扉,修復家庭關系,重建社會網絡。在重新獲得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后,小宇玩游戲的時間大幅減少,生活逐步步入正軌。
廣州仁泰醫(yī)院副院長張治華曾向媒體介紹,該院設置有戒網癮???,每年都能接收上百位前來接受治療的青少年。在他看來,為了避免“網癮少年”出現(xiàn),需要家庭、學校、游戲平臺共同努力。其中家長是解決“病根”的關鍵。
同時,家長自身對互聯(lián)網也存在依賴心理,這使其很難為未成年子女的上網行為樹立良好榜樣?!堆芯繄蟾妗凤@示,24.7%的家長認為自己對互聯(lián)網存在依賴心理。
岳屾山表示,“家長不能把孩子的什么事都扔給學校,扔給社會,扔給國家?!鳖A防青少年沉迷網絡,父母要承擔起第一責任。
編輯:王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