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國強
□ 法治日報全媒體實習生 竇靖涵
在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qū)人民法院,一個名為“家和”的金牌調解室正以其獨特的調解模式和溫馨的服務,成為該院家事法庭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記者走進“家和”調解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溫馨輕松的環(huán)境。室內裝潢以暖色為主,沙發(fā)茶幾、綠植書畫,無不透露出家的溫馨與和諧。室內還設有兒童觀察中心和兒童探視室,配備了兒童沙盤、玩具等,
室外走廊以“孝親文化”為主題,弘揚“親、睦、信、責”美德,讓傳統(tǒng)文化浸潤心靈。
沈北新區(qū)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沙迪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說,“家和”調解室在環(huán)境設計上,以“家”為設計理念、以“親”為文化氛圍、以“和”為工作目標,有助于當事人敞開心扉、釋放壓力、舒緩心情,為當事人營造出包容、和睦、放松的心理環(huán)境,最終實現(xiàn)矛盾化解。
“家和”調解室不僅在環(huán)境上營造和諧氛圍,更在團隊建設上下足了功夫。
調解室組建了“家事法官+法官助理+司法輔助人員+心理咨詢師+調解員+執(zhí)行員”的特色解紛團隊,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家事案件調撤率超過60%。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團隊成員間的高效協(xié)作和無縫銜接。
在“家和”調解室,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尤為重要。
調解室與沈陽市婚姻家庭咨詢師協(xié)會聯(lián)動,建立“心理疏導+法律調解”雙管齊下的調解模式。資深心理咨詢師常駐調解室,提供婚姻家庭關系調適輔導,適時介入調解、心理疏導、減少對立,緩解當事人緊張情緒,預防惡性事件發(fā)生。
張女士和李先生因家庭瑣事產生矛盾,婚姻關系岌岌可危。在“家和”調解室,心理咨詢師和法官共同介入,通過專業(yè)的心理疏導和法律調解,幫助雙方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最終,張女士和李先生握手言和,決定共同努力,重建和諧家庭。
“家和”調解室的調解員們都有著豐富的社區(qū)工作經驗。他們秉承“法為上、理為先、家為重、和為貴”的理念,耐心聆聽當事人傾訴,引導雙方換位思考,互相理解。針對工作時間無法參加調解的當事人,調解員靈活運用微信、短信、人民調解平臺等,隨時隨地與當事人溝通。貼心、溫暖的工作態(tài)度,受到當事人好評。
在一起贍養(yǎng)糾紛中,4個兒女認為老人有積蓄,不需要支付贍養(yǎng)費。調解員從情感和法律雙重角度,與每個兒女單獨溝通,釋法明理,使兒女們意識到應該給老人更多的關心照顧,妥善化解了這一糾紛。
“家和”調解室不僅是一個解決家事糾紛的地方,更是一個傳遞愛與和諧的港灣。在這里,每一次調解都是一次心靈的觸碰,每一次和解都是一次家庭的重生。正如調解室負責人所說:“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解決糾紛,更要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感受到法律的溫度,讓‘家和’成為每一個家庭的守護者?!?/p>
在“家和”金牌調解室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家庭得以重歸和諧,越來越多的心靈得以撫慰。
“沈北新區(qū)法院作為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家事審判改革試點單位,全面落實‘一老一幼’司法保護機制,以‘家和’為理念,注入‘孝親’傳統(tǒng)文化,這不僅是對家事法庭工作的一次創(chuàng)新,更是對社會和諧的一次貢獻。未來,‘家和’調解室將繼續(xù)秉承‘家和’理念,為更多的家庭帶去溫暖與希望。”沙迪如是說。
編輯: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