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瓊
澳大利亞曾因1996年推出的嚴格控槍政策,成為全球槍械管制的典范之一。然而,30年后的今天,槍支泛濫問題卻再度浮出水面,曾經的“控槍標桿”正面臨嚴峻挑戰(zhàn)。
近日,一項由澳大利亞槍支安全組織委托撰寫的報告顯示,澳社區(qū)的槍支數量已攀升至400萬件,較2001年的220萬件近乎翻倍,每周至少有2000把新槍合法流入社會。盡管隨著人口激增,人均持槍許可證持有者數量有所下降,但由于每個持許可證的人平均擁有超過4把槍,社區(qū)中的人均槍支數量已超過嚴格控槍行動后的初期水平。悉尼的槍支登記數據顯示,有70多人擁有超過100把槍,個人持有槍支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與此同時,槍支盜竊問題也持續(xù)發(fā)酵。2020年至2024年間,澳大利亞近9000支槍支被盜,其中絕大多數為持牌合法槍支,僅有少量被警方追回。這些流失的槍支一旦流入非法渠道,將給社會治安帶來極大威脅。
回溯1996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發(fā)生重大槍擊慘案,一名“獨狼”槍手造成35人遇難。時任總理霍華德在事發(fā)兩周內迅速推動全國槍支法律改革,全面禁止速射步槍和鳥槍,收緊持槍牌照發(fā)放標準,要求武器按統一國家標準注冊。但如今,隨著近年來槍支相關法規(guī)在執(zhí)行層面出現松動,澳大利亞部分州對持槍許可的審核標準有所放寬,加上槍支愛好者群體推動的“收藏型槍支”“運動型槍支”合法需求增加,澳大利亞的槍支管控成效逐漸弱化。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槍支管控效果下滑的同時,澳大利亞的槍支兇殺率也逐漸引人擔憂。目前,包括英國在內的8個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成員國,槍支兇殺率均低于澳大利亞,這與該國曾作為“控槍典范”的形象形成鮮明反差。
面對這一困境,澳大利亞民間對加強槍支管控的呼聲再度高漲。如何在保障公民合法需求與維護社會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重塑“控槍標桿”形象,成為澳大利亞政府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編輯:劉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