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春
□ 本報通訊員 酈方家 黃鈴
前不久,年輕調解員張新忠接到村民電話,兩戶人家正為半壟菜園吵得不可開交。他立刻趕往村部,翻出分地底冊,帶上卷尺直奔現場,拉著兩家人重新丈量、核對,不到兩個小時,一場風波就平息了。
誰能想到一年多前,第一次上場調解糾紛時,張新忠對著當事人大段背誦起民法典法條,結果被晾在了一邊。
這場蛻變的“鑰匙”,正是諸暨市精心打造的“老楊帶小楊”調解人才培養(yǎng)活動。
諸暨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建平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說:“很多地區(qū)都在開展調解人才傳幫帶,但是我們想做實、做深、做細這項工作,特別是完成新生代調解人才的接續(xù)培養(yǎng),真正達成‘半年入門、一年出師、三年成才’的培養(yǎng)目標?!?/p>
以老帶新
解決人才斷層
“人民滿意是一條走不完的路,‘楓橋經驗’是我們年輕調解員要用一生去讀懂的書?!边@是已“出師”的“小楊”周淑倩在一次“小楊”學員座談會上的感慨。
作為“楓橋經驗”發(fā)源地,諸暨也曾面臨基層調解隊伍“青黃不接”的隱憂:經驗豐富的老調解員占比較高,而兼具調解技能和群眾經驗的年輕力量相對不足。
為破解這一難題,2023年開始,諸暨創(chuàng)新推出“老楊帶小楊”調解人才傳幫帶訓培育模式:以“全國人民調解專家”楊光照為標桿,選拔17位技能精、口碑好的資深調解員“老楊”擔任導師,并縱向從市鎮(zhèn)村三級、橫向從行業(yè)專業(yè)調委會中挑選“小楊”學員。
諸暨按照“導師擅長什么、學員需要什么”原則精準匹配師徒,通過以老帶新、推陳出新,手把手傳授調解理念、實戰(zhàn)經驗和群眾工作方法。
2024年11月,諸暨市舉行了首屆“老楊帶小楊”學員“出師”儀式,包括張新忠在內的41名“小楊”學員,從楊光照等資深“老楊”導師手中接過結業(yè)證書,正式“出師”。
但這并非終點,緊接著,“小楊”學員便無縫銜接進入了“三年成才”長期培養(yǎng)計劃,在持續(xù)的實踐錘煉和跟蹤評估中,向著能獨當一面的目標邁進。
截至目前,諸暨已累計培育新生代調解人才93名。
攻堅實戰(zhàn)
從跟跑到領跑
諸暨市司法局為“出師”的“小楊”學員搭建了清晰的成長階梯:通過“三年成才”計劃持續(xù)精進,對已“出師”學員明確學習任務、定期評估成長,確保能力穩(wěn)步提升;在接續(xù)培養(yǎng)及二期活動中創(chuàng)新引入“飛行導師”制度——邀請資深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外部專家授課,為學員拓寬視野、補充知識,彌補傳統(tǒng)師徒制在特定領域的局限。
從參加新時代“楓橋經驗”理論與實踐圓桌會,到為省社會工作人才項目賦能計劃分享成長故事,諸暨市司法局安排已“出師”的“小楊”學員與國內高校名師、調解實務專家對話交流,不斷鞏固和深化培養(yǎng)效果。
今年初,諸暨市司法局從已“出師”的41名“小楊”學員中特別遴選了從事調解工作3年以上且具有長期從事調解意愿的優(yōu)秀人才,作為調解工作領軍人才后備力量充實到各品牌調解室,形成“名師帶名徒”的良性循環(huán)。
這些潛力十足的學員,在“出師”以后,從協(xié)助處理常規(guī)糾紛走向攻堅克難的前沿,深度參與甚至主導化解積壓多年、牽涉復雜、久拖不決的疑難復雜案件。
首期“出師”學員、楓橋鎮(zhèn)事業(yè)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許璐斐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加入鎮(zhèn)級調解團隊后,迅速成長為能夠獨自直面最棘手矛盾的中堅力量。
在導師的信任和支持下,許璐斐牽頭成功推動13件沉積多年的疑難案件圓滿解決。
“逐案逐卷‘解剖’這些復雜案子,獲得的經驗深度和應對智慧,是常規(guī)調解難以比擬的?!痹S璐斐深有感觸地說。
這種在高壓實戰(zhàn)中錘煉出的真本領,讓“小楊”學員真正完成了從“生力軍”向“主力軍”的進階。
長效培育
從盆景到風景
翻開諸暨市司法局的調解員成長檔案柜,一份份特殊的“學籍卡”記錄著調解新兵的成長軌跡。
這份個性化成長檔案從理論學習、調解實戰(zhàn)等4個維度量化評估學員資質,即便是已結業(yè)的學員,仍處于持續(xù)跟蹤評估體系中,由調解導師每季度對帶教情況進行考核,屬地黨委政法委書記作為觀察員參與隨機檢查,確保學員業(yè)務能力提升不留盲區(qū)。
在激勵措施方面,諸暨市每年開展“優(yōu)秀導師”“優(yōu)秀學員”評選,在給予表彰獎勵的同時,也為優(yōu)秀導師、學員在提升調解員等級、設立“名師工作室”、外出交流學習、各類先進典型推薦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激勵。
數據顯示,在“老楊”指導下,“小楊”學員已參與案件調解900余起,兌現各類經濟損失賠償(補償)超3000萬元,群眾滿意率達100%。
這些曾經的學員,如今活躍在諸暨23個鎮(zhèn)街和各大行專調委會,以法治化、專業(yè)化的新姿,為基層社會和諧穩(wěn)定貢獻力量。
諸暨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王琤告訴記者:“作為‘楓橋經驗’發(fā)源地的年輕調解員,肩負著傳承和創(chuàng)新調解智慧的天然使命。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老楊帶小楊’的實踐探索,培養(yǎng)出更多兼具調解能力與為民情懷的新生代調解員,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調解人才自主培養(yǎng)路徑,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諸暨樣本?!?/p>
編輯: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