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家梁 通訊員 王惠感 馮坤鵬
金秋九月,丹桂飄香,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各中小學校迎來了2025年秋季學期開學。各級學校積極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開學第一課”,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
分學段設計 讓民族團結教育“精準滴灌”
“同學們,視頻里這個穿著蠟染服飾的民族是布依族,他們的蠟染技藝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哦!”在羅甸縣第二小學的課堂上,老師王曉嫚正通過“1分鐘了解一個民族”小視頻,為學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識。
與此同時,羅甸縣各中小學結合學生認知特點,開展針對性“開學第一課”活動。羅甸縣玉湖實驗學校學生周晶晶介紹:“我們組負責畫‘共同發(fā)展’板塊,旨在通過畫面展現(xiàn)各民族一起搞生產、促增收的場景。”繪制完成后,全體師生共同展開長卷,各小組依次講解創(chuàng)作思路,在集體分享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
據(jù)了解,羅甸縣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開展分層分類教育實踐,除統(tǒng)一開展“民族舞蹈大課間”外,小學階段以開展民族知識視頻教學、民族團結短句書法等趣味啟蒙活動為主,為學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識;中學階段則側重集體體驗,在民族文化長卷繪制等活動集體分享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要從娃娃抓起?!绷_甸縣第四小學班主任楊光碧從事教育工作23年,她認為開學第一課是新學期的重要起點,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核心內容,能幫助學生在開學之初就建立起“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認知,這種意識會伴隨他們成長,成為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國情懷融入 從課堂延伸到精神認同
9月3日,北京長安街上鐵流滾滾,天安門上空戰(zhàn)鷹呼嘯,一場無與倫比的閱兵盛典向世界展示。這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的隆重紀念,也是次民族精神的洗禮與升華。
“看到直播里先進的武器裝備,聽到講解員鏗鏘有力地介紹,我特別震撼!這讓我明白,只有中華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團結協(xié)作,才能捍衛(wèi)祖國統(tǒng)一和世界和平?!绷_甸縣第一中學高一學生劉梓怡涵在觀看直播后,激動地和同學分享感受。
將家國情懷培育融入“開學第一課”,是羅甸縣的重要設計。通過集中觀看直播、“兵校長入校園”等方式,以真實的歷史場景及鮮活事例,讓學生深刻理解“民族團結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石”,進一步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推動學生從認知升華為認同,筑牢思想根基。
多方協(xié)同發(fā)力 讓民族團結教育常態(tài)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教育系統(tǒng)的重要工作任務,我們始終將其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羅甸縣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劉華介紹。
為推動工作落地見效,羅甸縣一方面組織全縣教師開展專題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引導水平;另一方面指導全縣各學校開發(fā)特色課程資源,除“開學第一課”外,還通過主題班會、校園體育藝術活動、知識競賽等形式,讓教育融入日常。同時充分發(fā)揮家長會、社區(qū)宣傳活動等渠道作用,積極引導家長和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教育合力。
據(jù)統(tǒng)計,羅甸縣開學第一周,全縣共組織開展相關活動100余場,覆蓋師生6萬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下一步,羅甸縣將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傾力打造“民族蠟染文化研學之旅”“民族團結故事匯”等特色品牌活動,切實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每一位青少年心中,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教育力量。
活動現(xiàn)場
編輯: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