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北京訊 全媒體記者張昊 5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發(fā)布《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fā)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總結了2023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取得的進步。藍皮書顯示,法院立案方式立體融合,網上立案向二審延伸。天津、遼寧、吉林等13個民事、行政二審案件網上立案試點地區(qū)均開通在線入口并進入實質運行。
藍皮書顯示,我國訴訟服務信息化核心應用邁向成熟高效,應用場景拓展更加豐富,用戶體驗不斷優(yōu)化。
最高人民法院著力推進法治信息化工程建設和數(shù)字法院大腦建設,全國法院“一張網”體系全面鋪開,建成由訴訟服務大廳、在線服務平臺、“12368”訴訟服務熱線等組成的訴訟服務信息化體系。各級法院推進現(xiàn)代技術與訴訟服務深度融合,“互聯(lián)網+訴訟服務”全面展開,訴訟服務一網通辦。
最高法以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為基礎,升級建設人民法院在線服務網,構建以司法公開、訴訟服務、申訴信訪三位一體的全國法院統(tǒng)一在線服務門戶。各地法院積極探索,借力數(shù)字化改革提升訴訟服務水平,浙江省、江蘇省、吉林省、遼寧省等地實施全域數(shù)字法院建設,推動司法服務模式提檔升級。
藍皮書提及,2023年,各地法院一審案件通過自助機立案、手機端立案等多種方式均較為暢通,較好滿足不同當事人的個性化需求。網上立案向二審延伸,13個民事、行政二審案件網上立案試點有序推進。
在信息化助力糾紛實質化解方面,藍皮書提及,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從2018年上線到2023年底,縱向貫通四級法院內外網系統(tǒng),橫向與全國工商聯(lián)、人民銀行、證監(jiān)會、司法部等調解平臺互聯(lián)互通,為當事人提供全流程在線調解服務。2023年,訴前調解糾紛1747萬件,調解成功1204萬件,40.3%訴至法院的民事行政糾紛通過調解方式解決在訴前。
藍皮書還提及,人民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得到廣泛應用,助力律師高效執(zhí)業(yè)。人民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已有50萬名律師注冊使用,覆蓋全國77%以上的執(zhí)業(yè)律師,累計在線辦理立案、閱卷等事項1396.62萬件次。各級人民法院為律師提供排期避讓提醒服務178.53萬次,提供律師綠色通道“一碼通”免安檢服務2234.63萬次。2023年,律師在“掌上法庭”針對110萬個案件與法官溝通323.8萬條,法官有效回復190.35萬次,律師滿意率97%以上。
藍皮書指出,經過信息化改造,各地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普遍集成訴訟引導、立案登記、釋法答疑、信訪接待、司法救助、調解速裁等功能;線上的訴訟服務平臺、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人民法院律師服務平臺、網上退繳費系統(tǒng)、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日漸成熟,群眾以往“長途跋涉”“反復跑動”轉變?yōu)椤爸讣庠V訟”“最多跑一次”。
編輯:劉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