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打車的人,可能會有一種感覺,打網約車的費用越來越貴了。同樣的里程,原來20塊錢,現在要多幾塊錢。很多人又說不出貴的原因在哪里。
近日,新華社的一項調查揭開了部分真相。據調查,一些網約車平臺抽成比例達到25%甚至更高,而司機和乘客對每一單的抽成比例、計算方式毫不知情。
相關調查至少反映了兩點:其一,網約車越來越貴,與平臺抽成有直接關系;其二,對于平臺的提成比例,是一個“黑箱”,對乘客和司機屏蔽。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網約車平臺有利用技術手段和信息不對稱從中抽取高提成的嫌疑。
按照傳統(tǒng)的打表計費模式,乘客打車需要花費多少錢,司機收取多少錢,明碼標價。在這基礎上,司機交完規(guī)費后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收入。而打網約車的話,司機和乘客的費用界面是不一樣的,乘客付錢給平臺,平臺再付錢給司機,這中間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如果網約車平臺從中做點什么手腳,自然方便得很。
但這還不是平臺最大的“便利”之處。與其他平臺相似,網約車平臺收集了大量乘客身份信息、出行數據與道路交通數據,這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資產”。通過這些大數據,平臺有能力精準地進行用戶營銷,包括所謂的“大數據殺熟”,也有能力通過路線規(guī)劃、收費方式的些許差別創(chuàng)造出更多“利潤”。
網約車平臺有沒有這么做,現在不能下結論,但平臺具備條件確是事實。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科技既可以用來提高效率,卻也可以用來提高“物價”。如果信息不透明,無論乘客還是司機,都可能淪為大數據的奴隸。
所以,平臺計費和提成方式應公開透明,要有易于乘客和司機反饋、監(jiān)督的渠道。雖然平臺會對乘客明示收費方式,也會對司機明示提成方式,但具體怎么計費和提成,究竟收了乘客多少錢、又給了司機多少錢,并不是每個乘客和司機都能算得清的,即便算得清,也不會每個人每一單都去核對。這些問題需要有一個更合理的解決方案。
曾幾何時,我們?yōu)榫W約車的出現而歡呼。這是我們期待的,網約車能夠緩解打車難、打車貴的問題,既為個人出行提高效率,又為出行降低交通成本。如今回頭看,網約車在提高出行效率、緩解打車難問題上功不可沒,但是在業(yè)績和盈利壓力下,在收費上卻有走回頭路的端倪。這是需要警惕的苗頭。
科技進步是為了造福人類,淪為暴利工具的科技手段并不值得贊美。對于網約車收費越來越貴這個問題,不能光從監(jiān)管入手,還要更多地借助科技與市場的力量,去抹平信息不對稱的鴻溝。如此,網約車領域才不會出現類似“大數據殺熟”等科技黑手段。(魏英杰)
編輯:邢國涵
審核: